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04节(1 / 2)





  按道理她是要找徐市长一起商量这方面工作的。不过从上次她找徐市长请假就看出来了,徐市长并不想理她。为了效率, 还是找吕书记更合适。

  “我这些天对边州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说句实话, 咱们边州的情况真的到了很恶劣的程度了。必须改革。”

  “在这种环境下面, 我们是搞不起来经济的。甚至哪怕上面给我们提供扶贫资金,都扶不起来。”

  “我们边州穷,不是穷在资源, 而是穷在思想。”

  因为了解吕书记的为人,苏青玉也就不拐弯抹角了,也不怕让领导不高兴。直接就和吕书记说了自己的想法。也是想让领导自己也知道, 问题很严峻。要下狠手。不能犹犹豫豫。

  吕书记也确实没生气, 反而还笑了。觉得苏青玉愿意提问题就好。愿意提问题, 说明是要想解决问题。要换做不想做事的,那肯定一个劲儿的夸边州了。比如很多以前思想的老干部就总说边州比过去要好很多了, 该知足了。

  苏青玉也没让他失望, 紧接着就开口了,“介于这些想法,我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

  她将计划书给吕书记。

  吕书记赶紧接过来, 低头翻看。

  这是关于青山县的试点扶贫计划书。

  介于目前边州的经济状况不好, 以及基层干部能力的不肯定,所以苏青玉没有一下子就搞全面扶贫,而是还是走过去的那种办法,先试点,再全面推行。

  而这次,她为了节省时间,选了青山县这个在整个边州最穷的县进行试点。

  吕书记也发现这个问题了,“青山的情况是最差的,你在这里试点,困难会更大。”

  苏青玉笑道,“我这人一向就喜欢先做最难的事儿。最难的事儿办完了,其他人就不能再有理由说困难不去做了。”

  这也是她选择青山的主要原因。

  如果是别的地区试点致富成功了,后续其他还没有致富的地区可能还会有别的想法,认为是因为这地区底子好。

  但是如果在青山就不一样了,一旦青山也成功了,其他各个地区和县都找不到借口了。

  吕书记点点头,觉得脑袋都精神很多了。

  年轻人果然有精力,有冲劲儿。

  他继续看后面的计划。

  苏青玉这个计划其实就是针对整个青山地区进行的一场农业工业结合改革。

  她准备承包青山农民的土地种植茶叶,培养菌类,种草药。并且雇佣这些农民一起种植。

  这样就可以把当地不愿意积极进取的农民给拉入了这个计划中来了。

  关键是不用一下子拿出钱来。

  因为农民自己种粮食,也是要等成熟了才能还钱。这承包种植这些也是一样的,苏青玉也可以等这些东西成熟了,再给承包金以及工钱。

  这就可以在避开边州资金不足这个缺陷。

  这个计划也不担心下面的老百姓不配合。

  因为苏青玉通过考察发现,这边的基层干部虽然都不像干部,但是他们在村子里很有话语权。

  这些村子还停留在过去吃大锅饭的时候的思想。老干部说一句,他们就听。

  苏青玉到时候对这些老干部实行奖励政策,相信这些老干部会配合的。

  这一计划是针对那些已经思想成熟的农民同志的。

  第二计划,她就主要针对村子里的年轻人了。

  特别是三十岁以下的,思想还可以往前面带的这种年轻人。这也是苏青玉这次计划的主要目标。

  她认为,边州的未来,还是要靠这些年轻人。那些老一辈,他们的思想以及顽固了,无法更改了。年轻人呢还有可塑性。

  苏青玉准备在每个镇上盖厂子。

  这些工厂就是针对没个村子种植的这些东西进行加工的。

  厂子招收当地年轻人。

  “也不需要每个人都招,毕竟一开始我们也没那么大的实力。但是只要保证一个村子有几个年轻人进厂就可以了。生活是对比出来的,看到别的年轻人成为工厂的工人,这些人的思想自然也会发生改变。不会和现在这样没有进取心。”

  “这些年轻人一旦下山,我就不让他们回去了。到时候厂里在镇上修单位房,把他们都留下来。镇需要发展,需要经济,就需要人。在镇上有了工作有了房,厂子里来自各个村子的年轻人也多,到时候成个家也容易。在山下成了家,谁还会回去?”

  至于山上的那些土地未来没人种植,这完全不用担心,不还有那些没有下山的年轻人吗,到时候山里能赚钱了,除了交通不便,其他的也都有。”

  苏青玉并不需要他们都下山,她需要的是,这些人不管是在山里,还是山下,思想都开始变化起来就行。

  等有钱了,盘山道一修,村里的那些种植基地肯定还是要通车的。生活方面也会变得便利起来。

  那些高山旅游景点,不也是常年有人在山里吗?

  吕书记越听,眼眸越发有了精神,连疲惫的身体这会儿都感觉好多了。都多了干劲儿。

  苏青玉笑着说了最后一个计划,“这个就需要用点钱了。修学校。我去看过了,各个镇上的学校很小。各村的学校也很小。我的计划是,在镇上修一个统一的学校,各个村的孩子都来念书。”

  吕书记闻言,笑着道,“看来你有办法让他们的孩子来念书了。”

  苏青玉道,“孩子们不念书主要是学费、交通、以及劳动力。所以我说这次学校要建大,因为我准备修住宿学校。所有的孩子来山下上学,都住学校里面。一周回去一次就行了。这就解决交通问题。”

  “至于学费和劳动力,我的想法是,半工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