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0节(2 / 2)


  其他人见张明那样儿,顿时翻了个白眼。

  苏青玉一直在知青点这边盯着大家工作,自己也偶尔写一张,听到外面张宇的喊声的时候,她和李芳对视着笑了一下,知道这不要钱的劳动力来了。

  两人一起出去,正好看着张明和张宇一起。

  苏青玉一个眼神都没给张明,只明知故问道,“张宇同志,这么晚了你们怎么过来啦?”

  “我是听李芳说你们有些忙不过来了,我问过我们男同志那边的意见了,大家都想给你们搭把手。”

  苏青玉道,“这多不好意思啊。”

  “你别客气,咱都是知青,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张宇客气道。

  本来也是互相说的场面话而已,苏青玉见好就收,“那也行,既然大家这么乐于助人,咱也不客气了。”

  然后朝着里面喊高晓华,让她拿些铅笔和纸张出来。

  只给男知青们分配了五十张的任务。也不算多,一人几张就完事儿。

  “字要写的工整好认。”

  “那肯定没问题的。”张宇保证道。

  拿着信纸他就准备走了。和他一起来的张明动了动嘴,还想和苏青玉套套近乎呢,苏青玉就进屋里去了。

  “走吧张明同志。”张宇催促道。

  张明这才不情不愿的走了,心道以后有的是机会。

  人多力量大,宣传单一晚上都写好了,第二天就交给苏卫民去张贴去。

  大家见苏卫民这连活都不干了,给苏青玉跑前跑后的,还笑话他,“你这是把青玉当你亲妹子疼了?”

  苏卫民可有底气了,“我这是为了咱大队服务。你们还说风凉话,有没有点觉悟。我劳动我光荣。”

  公社的人哈哈笑,“……”没工分分不了粮食,看你还光荣不。

  这边苏卫民才离开队里,大伙儿要去下地干活呢,就听到拖拉机轰隆隆的声音了。

  车上堆着一拖拉机的粮食,粮食上面还坐着人一群人,。得亏拖拉机开的慢,要不然还挺吓人。

  开车的是李芳。她一天刚蒙蒙亮就出门了。

  这不,早上上工之前,隔壁大队就把粮食给装上车了,然后给拖过来了。

  苏家屯大队的社员们嚷嚷道,“李知青,你们这是干啥呢?”

  李芳喊道,“隔壁大旮旯大队的,来这边加米加面的。”

  “你们这还用车去接?”

  “那可不,为人民群众服务嘛。”

  坐在车上的老人孩子们个个觉得倍儿有面子。瞅着没,咱这还专车接送呢。

  在一群人羡慕的眼光中,车子往加米厂开去。

  倒是有想的远的人突然想到,“哟,这么多粮食,今天这一天机器都停不下来了。 ”

  果然,这一整天的时间,加米厂的机器就没咋停过。

  有些人是早上跟着车子来的,排队排到了晚上了。

  好在人家也不着急,反正一车子送回去的,早晚都是一起走。

  总比去别的加米厂强,有时候还得走夜路呢。

  女知青也忙的脚不沾地的,她们力气小,不能直接扛着袋子往机器里面倒粮食,只能用器具装了一点点的往里面送。

  不过朱琳和高晓华这边可乐坏了,她们负责管账收钱登记的。

  从早到晚一直在进账,有些是直接收粮食抵账,有些是收的现金,几分几毛的,一摞摞的,拿在手里都兴奋。

  因为宣传工作做到位了,加上这些苏家屯服务好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大队的人都特意来苏家屯这边搞加工了。除非着急才去公社或者其他大队,要不然宁愿排队,也等着苏家屯的车子过去接。

  一连好多天,除了苏青玉规定的每周休息日之外,其他时候,机器都没停过。

  月底苏青玉就算了算这大半个月的收入了。

  厂里收费标准是加米三毛钱一百斤。磨面程序复杂,收费标准是一分钱一斤。

  除去电费和柴油费,机器和房租等费用,每天纯利润也有二十块钱。

  如果不是因为厂子太小,机械少,还能赚更多。

  当然,这个纯利润也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她们也就十来个人,农村工资标准不高,不像城里那样一个工人二三十,三四十的。除了苏青玉作为厂长,每个月十八块钱之外,其他普通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标准是十块钱。守机器的因为要扛东西,还多一块钱体力费。

  一个月的工资开销也就只要一百出头。剩下的钱那都是纯利润了。

  而且这可都是实打实的能拿到手里的钱,不像队里,每年给社员们发钱都发不出来,成年男性一天也就两毛钱的收入。一个月也就六块钱。还拿不到手里。

  苏青玉对这个结果还是很满意的。

  养活了知青同志们,还能给队里带来便利,这也是建设农村的成绩。

  为了让大家更有信心,虽然工作还没满一个月,苏青玉决定月底最后一天作为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