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13节(2 / 2)


  苏青玉叹气,“本来不想和你们来往的,免得被连累,但是看你年轻,我也不多说了。我问问你,我们学校有多少老师以前去农场改造过,你知道吗?”

  李慧云:“……他们平反了,是错误的,不算。”

  苏青玉道,“他们当然不算,而且也不会和你计较这些事儿。但是我问你,国家为什么要平反啊,而且还在不断的平反吧。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摘掉帽子。你这口口声声的阶级敌人,口口声声臭老九,甭管人家现在是不是,以前都被人骂过吧,你这么一骂,被人听到了,他们难道不会觉得你爸是极左思想吗?”

  “对了,你是不是忘了,副主席同志,曾经可也是受过影响的。他才复出没多久呢。你这话要是被人举报到了他面前……他当然不会和你一个小孩子计较了,但是别人会不会呢?毕竟这次这么多大学生,都是多亏了他老人家恢复高考啊。对了,高考有一个政审规定你看了没,破除唯“成分论”,你一个大学生,总不至于不懂这个吧。你连国家政策都搞不明白,连正确思想都没有,你说你危不危险。一旦成为极左思想,你大学还要不要念了?你说你那么伤害了张娟同志,她如果去和学校老师反馈一下,再去和中央反馈一下。咱们这么近,还是很方便的。你说,你是不是得出名了?”

  李慧云吓得嘴唇发白,她身边的其他两个同学立马道,“我们什么也没说啊。”

  苏青玉道,“这不是人以群分吗?很容易受到影响的。咱们作为现代大学生,口碑很重要,谁也不乐意和思想有问题的人在一起。所以我说不要找我,我担心被连累了。”

  “没有,我没那么想。”李慧云立马道。

  “谁昨天和我说的,说张娟是什么来着?”

  李慧云紧紧的抿着唇。

  苏青玉叹气,“别害怕,我又不会说出去,但是吧,你这样得罪人太多了可不行。为了以后,你得改正。”

  作者有话要说:  么么哒,明天见。

  那个时候很多人思想还没彻底转变过来,所以第一届大学招生,很多大学也是看重成分问题,一直到78年高考,才真正的正规了。

  第184章

  李慧云也挺倔强, 毕竟因为她爸之前的思想, 那些年过的还是十分不错的, 所以养成了她坚持自己想法到底的性子。

  她就觉得自己是对的, 这种思想是没错的。

  资本家,臭老九, 都不是好人。

  当然,她又觉得平反的那些不算,因为任何时候都有出错的人,既然平反了,那就不算坏人。但是没平反的,就肯定是有问题的。

  但是苏青玉说的那些话, 她又有些害怕。甭管平反没平反, 那些人以前可都是被人批过的。所以她这会儿也不敢和苏青玉顶嘴,毕竟底气有些不足。

  在家里听她爸曾经讲的那些人因为思想问题受到处分的,她知道被人抓到思想问题,有多严重。

  她紧紧的抿了抿唇, “大不了,我以后不说她了。”

  苏青玉摇头,“光不说就行了?你做过的事情, 如果不拿出态度来, 以后被人拿出来说了, 你说会怎么办?”

  她看了眼李慧云身边的两个室友。

  这两人立马摇头,“我们不会说的。”

  苏青玉道,“那张娟呢?你们也也知道的, 人伤心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找人倾述一下……你说这让其他被平反的干部和老师们知道了,会怎么样?他们会不会想着,就是这批人当初落井下石,浑水摸鱼……没准和那什么粉碎的集团是一伙的……你说说,要是换了你自己,你什么心情?”

  李慧云到底是个没经历什么挫折的,被苏青玉这么一说,眼睛都发酸了。

  到底是被吓到了。

  真要是被安这样的罪名,她一家子都抬不起头来了。

  “你哭什么啊,”苏青玉皱眉头,伸手拍拍她的肩膀,“咱这不是在解决问题吗?你去和张娟道个歉,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以后就算有人知道了,也知道你这是年少不懂事,已经改正思想了。没准也就不会计较了。”

  “……”李慧云紧紧的抿着唇,嘴唇酸的说不出话来,只能点点头。

  “知错能改,是个好同志。我先走了,你改正之前咱们少接触。”

  苏青玉就这么大模大样的走了。

  她还得去食堂打饭吃呢。

  中午吃了饭,张娟一起忙到了快上课才回到宿舍。

  李慧云还趴在桌上没说话。

  张娟也没注意她们,而是和牛芳她们报喜。说起自己的当了干部的事儿。

  “我没想到自己能当干部呢。毕竟我以前的成分那样。”

  苏青玉道,“打住,什么成分不成分的,现在是新时代了,知道什么是新时代吗?破除唯成分论。我听说今年招生,副主席同志对于一些学校因为成分问题拒招的事儿,很生气,勒令今年高考全面改革,彻底打破成分论。以后谁再带有这正成分思想的,那才是全国人民的阶级敌人。破坏社会和谐的反动分子。”

  李慧云又哆嗦了一下。

  李乐乐上铺的独行侠抿着嘴,若有所思。

  下午苏青玉又和张娟一起上了两节课,上完之后,她就去食堂上班。

  苏青玉则去给苏卫华写信。虽然是同城,但是没有联系电话,也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了。

  她让苏卫华找个放假的时候来一趟京大。吴老师和陈老师都在这里,吴老师还说要指点他,让他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求学路上能有教授专门指点,只要自己脑子不蠢,那进步简直就和坐快车一般的速度了。

  寄信之后,她就赶紧去图书馆看书。连饭都不准备去吃,自己带了几个早上买的馒头,带了一杯白开水。

  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学的那些东西,最主要的还是要自觉。大学的图书馆就是一座大宝藏。里面的专业书籍可比外面图书馆要丰富多了。

  一直学到晚上图书馆闭馆了,她才意犹未尽的从图书馆出来,回忆着书上的知识。说实在的,虽然她念过一次大学了,但是很多知识也不是那么好理解。

  想死记硬背当然是没问题,但是得理解,弄懂,要花点心思。她觉得光是一本《资本论》,都够她啃很长一段时间了。

  另外她还借了一本英语大辞典出来,准备多学一些专业词汇。以后要是真的接翻译的活,自己平日里的读写能力肯定也不够用。

  她心里有些感慨,“难怪都说知识是海洋,广阔无垠,深不可测,永远找不到尽头。幸好咱们自己不准备做研究型学者,要不然真的学一辈子都不够。”